close

    第一天就嚇了一跳,原來這裡修 Calc III 前不用先修 Calc II. 我在 Syllabus 還寫 Calc I and II 裡打下得基礎非常重要,開始簡單複習 Calc I,II 學過什麼時同學舉手說沒學過 Calc II, 調查一下發現只有 4/22 學過 Calc II. 我只好說有用到時會重講。查數學系公布的官方 Syllabus, Calc III Chapter 10 只講 10.5(conic section), 這樣整個課程只有講空間曲線斜率時要用到弧長公式,Syllabus 還註明 instructor 出習題時得避開會用到 Calc II 的題目。

    因為我從 10.1 開始教,這樣等於一半都不能講,起初有點忿忿不平,但還是得坦然面對。說真的,Calc II 裏頭教的各式積分技巧是沒必要人人都會,很多系的微積分只用到微分,能思考不同系的需求訂定彈性課程也許是好大學的過人之處。

    總之被我第一堂課無情轟炸後,修課人數銳減至 16 人。儘管我接下來重申會嚴守官方規定那六位同學還是沒有回來。我想這是我的錯,不能怪他們承受不住壓力,我想起第一天上法文聽到老師直接用法文解釋時也挫折感超重,老師頭幾堂課步調應放慢一些,給願意學習但準備不充分的學生機會即使起步慢卻也能搭上車一起欣賞接下來的風景,我現在講圓錐曲線,向量、內積就很簡單,接下來還有 Kepler 三大定律呢!

    但也可能是我講得太爛了。

    教數學對英文的最低需求太低了,如果只抱著能教就好教十年英文也不會進步,跟我教課之前的想像不一樣。

注意事項:

  1. 發現自己的速度是十五分鐘一面,想快也快不了,如果時間不夠就留到隔天,硬想趕進度只會太草率,丟三落四。大不了作業延後一天交,同學也樂得輕鬆。
  2. 講課前要把整個 lecture 大綱想過一遍,試著讓一小節一小節間的過渡對自己說來有跡可循。不能太依賴 notes, 邊看邊講。
  3. lecture 的結構要清楚,把一個 section 拆成小節,每個小節就講一個觀念,配上例子。走死板風沒什麼可恥的,讓同學了解我講課就是有固定規律,這樣應該顯得較有條理。重點、公式要框起來。
  4. 跟同學的互動很少,有時會忘記問同學有沒有問題。最近在看 Man of mathematics, 心想講向量、外積時可以講故事,就先看 William Hamilton 那章, Hamilton 一生是挺傳奇,但不知該怎麼跟課程搭上。
  5. 覺得紫色粉筆效果不好,問同學是否看得清楚,至少多個互動機會。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OldMath 的頭像
    OldMath

    我們愛老師 老師愛我們

    OldMath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